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對中國而言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更是一種壓力

2009年01月16日 9:17 4965次瀏覽 來源: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過度依賴投入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平面化,沒有形成精細的財富創(chuàng)造模式,沒有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yè)結構,也不可能在保持人均收入增長方面持之以恒,東亞的教訓其實早已經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些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美國40%的時候,就很難保持經濟繼續(xù)增長了。
  國家統(tǒng)計局1月14日公布了2007年GDP的最終核算結果。按照最新的數據,2007年GDP現(xiàn)價總量為257306億元,而2007年德國GDP為2.38萬億歐元,按年末歐元對人民幣匯率合25.39萬億元。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在2007年取代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其實,就經濟總量而言,中國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本來只是個時間問題,有點戲劇色彩的是,這個結果是通過調整2007年GDP的最終核算數據而得到。在全球金融危機籠罩,實體經濟衰退的今天,這個世界經濟第三的交椅也許能給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xiàn)復蘇提供更多的信心。
  世界第三的地位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國30年經濟改革的巨大成果,但是,我們對這樣的一個結果不宜過度地解讀和夸大其意義,特別是,經歷這么多年的發(fā)展之后,無論說中國經濟崩潰或者遲早取代美國,我們現(xiàn)在都能理性對待,這是中國的成熟和自信。相對于世界第三位的結果,我們似乎更應該去解讀中國經濟本身面臨的各種問題。
  事實上,GDP從來不是任何一個國家評價經濟實力的最好指標,短缺經濟的歷史讓中國成為最看重GDP總量的國家,這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是可以理解的,但當經過30年年均9.8%的奇跡般的高速增長以后,在我們初步告別短缺經濟之后,更應該關注硬幣的另一面,那就是我們經濟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轉型之道,以便為下一個30年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均衡的發(fā)展模式,這顯然比陶醉于世界第三的名頭要更有意義。
  談中國經濟本身的不足,人均GDP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2007年,中國人均GDP為2800多美元,位居世界100名之后,而德國的人均GDP近4萬美元,位居世界前20位。按照2008年的增速,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也已經成為定局,但即使到了3000美元,我們人均仍然位居世界的100名左右,用溫總理的話說,總量除以13億,就顯得很小了。的確如此,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也只有美國的1/6不到。從韓國和我國臺灣的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奮起直追的經濟體往往能夠維持比較快的經濟增長,直到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按照這個歷史經驗,即使維持中國現(xiàn)有的增長速度,直到2040年,中國才能完成這一目標。這意味著,在一定時間內,我們的經濟本身從民生的角度而言,國強民不富的基本狀況將依然存在。
  從經濟發(fā)展的持續(xù)性而言,中國本身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資源耗竭性模式不僅給本國的環(huán)境和資源帶來了壓力,更給世界資源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中國GDP卻只有美國的大約四分之一不到,資源消耗卻僅次于美國。中國消耗的資源,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起來的總和還大。鋼材消耗大約占世界鋼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超過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未來30年,這種資源耗竭性的發(fā)展模式無論對于中國自身還是世界而言,都將是很難再承受的。再從經濟拉動的動力而言,東亞的奇跡其實主要建立在出口導向的基礎上,日本、韓國是如此,中國更不例外。出口和投資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70%左右,而國內需要卻在30%左右的水平徘徊,這種人均GDP低下卻保持高出口和投資率的情況,在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還沒有先例,而可能導致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外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因為國內購買力的缺乏導致產能的大量過剩,這是中國應該著力從制度上進行解決的問題。
  正是這種過度依賴投入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平面化,沒有形成精細的財富創(chuàng)造模式,沒有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yè)結構,這和日本、韓國完全不同。從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盡管都曾經歷過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的粗放模式,但最終成為經濟強國,靠的是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進步,靠的是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yè)群。中國過于依賴投入和出口的經濟增長不可能在保持人均收入增長方面持之以恒,東亞的教訓其實早已經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些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美國40%的時候,就很難保持經濟繼續(xù)高速增長了。
  我們無需再談民生的缺乏,也無需再談制度的殘缺,就產業(yè)本身和持續(xù)性而言,我們的確并沒有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yè)格局。就此而論,國務院目前正在制定的十大產業(yè)振興計劃的意義自不待言。的確,中國必須通過產業(yè)的振興奠定一個工業(yè)化的基礎,由此,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大力推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熱度,特別是要推動服務業(yè)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這是中國人均GDP達3000美元之后必須完成的命題,否則,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只能在全球產業(yè)鏈的低端分享微不足道的利潤的尷尬。

責任編輯:毋寧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