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雅致的刻銅茶盤
2015年10月19日 11:4 749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金屬器皿 作者: 陶琦
古代的官場拜訪,或友人來往,主人都會設茶一盅,以喝茶的形式決定客人逗留的時間長短。舊時的茶盅下面還有一個襯墊的小碟子,不易捧穩(wěn),遇到有多位客人來訪,捧茶敬客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托盤,放置茶具或茶點,稱為茶盤。清代的刻銅工藝興盛一時,刻銅茶盤在清代、民國時期都頗受歡迎,是很大眾化的生活用品。如今得以留存下來的舊物,在古玩市場上也很受關注和好評,是極具增值潛力的藏品。
茶盤是隨著茶文化而生的用具,起初多為木質。清代嘉道時期,冶金工藝和刻銅工藝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黃銅和白銅被更多地應用到器物的制作上。由于銅質茶盤不怕潮濕,比木頭更為輕巧靈便,且不積污垢,一拭即凈,易于清潔。加之又有巧手匠人以刀代筆,在銅質茶盤上面雕刻各種銘文圖案作為裝飾,極富藝術韻味,因而很快就流行于各地,成為衙門、大戶人家、以及茶樓酒肆的必備用具。其造型也是多種多樣,有正方、長方、橢圓、圓形、梅花、八角、腰形、扇形等等。銅質茶盤于歷史的歲月里,出現在不同場合的桌案上,見證著瑣碎而又微妙的世故人情。
刻銅茶盤的藝術表現手法,強調再現書畫的筆墨感,主要是以陰刻、陽刻、線刻為主,線條簡凈,構圖飽滿,恰到好處。內容包括詩詞善言、畫作、有價值的禪語警句、印鑒等,集書法、繪畫、紋飾、款識為一體。其中,圖案內容又多為古人的待客禮儀典故,力求展示主人的寬厚待人之心。如晉代陶侃的母親為招待賓客而截發(fā)變賣的故事圖;唐代韋應物《澄秀上座院詩》,“林下器未收,何人適煮茗”的詩意故事圖;宋人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詩意故事圖;以及敲冰煮茗、清茶淡話等典故??蹄~茶盤在作為生活用具的同時,還暗含有關于禮儀教養(yǎng)的教化元素,優(yōu)化著人們的日常舉止。
除了正面,茶盤底部通常也有工匠或商鋪,為了宣示名號、品牌而銘刻的印記。如“萬禮齋”、“古松齋”、“義合成”。以及標示出產地域的“北平”等等。清末時人震鈞的《天咫偶聞》云:“光緒初,京師有陳寅生之刻銅……均稱絕技。陳之刻銅,用刀如筆,入銅極深,而底如仰瓦。所刻墨盒、鎮(zhèn)紙之屬,每件需潤資數金。”陳寅生的刻銅作品,在當時已經具有了品牌效應,其名號印記就是提升價值的商標。因而,刻銅茶盤上面的款識,既傳遞了不同時期業(yè)者的基本資訊,也在現代交易中,為其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標出了明確的定義。
收藏刻銅茶盤,不僅要追求名家效應,雕刻的題材、工藝技法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此外,材質要光澤柔亮,摩滑細潤,品相要完整無損,包漿熟舊,才是增值的最好選擇。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