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預估中創(chuàng)紀錄的鋅供應過剩哪里去了?

2009年11月13日 11:12 4935次瀏覽 來源:   分類: 鉛鋅資訊

  路透倫敦11月11日電---根據國際鉛鋅研究小組(ILZSG)的最新預估,全球鋅市場今年料出現創(chuàng)紀錄的38萬噸左右供應過剩,明年預計還將過剩22.7萬噸.
  感覺像是供應不足
  然而,市場當前的感覺完全不像是供應過剩.自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鋅庫存在9月1日達到438,050噸的峰值後,就一直呈現穩(wěn)步下滑趨勢.不過,庫存的減少步伐很緩和,幅度遠談不上大,迄今為止僅累計降低約13,000噸.
  但最近幾周,流入美國LME倉庫的鋅急劇減少,簡直是屈指可數,流入馬來西亞Johor倉庫的鋅也只有1,100噸. 與此同時,鋅倉單的取消量卻迅速上升,每周約3,500噸.準備出庫的鋅總計有11,000噸,大多數都位于英國Hull的倉庫. LME的鋅庫存趨勢看來已經轉向.另外,生產商也開始轉變在2008年末開始施行的減產舉措.
  瑞典的Boliden已經在第三季將冶煉產能開足到全速運轉.西方最大的冶煉商Nyrstar也正在逐步恢復產量.他們這樣做是有理由的,LME三個月期鋅價格已經重返每噸2,200美元上方,為2008年第二季以來首見.而且,市場供應的緊張也推高現貨鋅的溢價.
  利好的市場環(huán)境傳導至礦商層面,他們也在考慮恢復產能.加拿大的HudBay Minerals剛剛宣布,將重啟Chisel North礦的開采.Nyrstar也重啟了其剛自嘉能可手中購買的東田納西礦的生產.
  這些都是反映現貨鋅供應短缺的有力證據,意味著伴隨鍍鋅鋼生產回升,LME的鋅庫存將進一步減少.
  過剩的鋅不見了
  上述事實讓人不禁要問:那38萬噸的鋅供應盈馀到底跑到何處去了?
  其中一部分仍舊停放在LME倉庫里.LME鋅庫存同今年初的水準相比,增加了17.2萬噸.至于剩下的鋅庫存,也不難發(fā)現它們的去向.
  雖然LME鋅庫存開始降低,但在上海期交所注冊的庫存卻加速增加,目前為153,847噸,較之年初上升了91,231噸,并且上海期鋅創(chuàng)下了合約紀錄高點.
  但這不過是冰山的一角,中國一直就呈現這樣的高庫存情況.想想中國國儲局的收儲行動,今年年初時國儲局收儲159,000噸鋅.民間倉庫可能還有更多的鋅,至于準確的數量則難以知曉.
  中國在今年前九個月里累計進口了近60萬噸的鋅.像其它基本金屬一樣,對于這些大幅增加的庫存中,到底有多少發(fā)往了終端用戶,又有多少流入了投機者的倉庫,人們看法不一.
  鋅不像銅,在中國不存在結構性短缺.事實上,中國是最大的精煉鋅生產國,以往有時還是鋅的主要出口者,比如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時候.
  此外,中國國儲局僅在幫助生產商解決那些待售庫存時,才啟動收儲行動.
  如果再有60萬噸的鋅流入,只會加劇中國當地市場的供應過剩局面,這在上海期交所的鋅庫存增加中得到明確的反映.
  雖然不見了,但未被遺忘?
  只要全球的鋅供應過剩情況僅局限在中國內部,則外面的市場看來不需要為此擔憂.
  如果中國的投機者在中國境內儲存了大量鋅,那麼他們大概是想最終賣出來獲利,當然也是在中國市場賣出.鑒于中國已走出全球衰退,并且成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金屬需求推手,那麼這樣的押注從中長期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
  那些過剩庫存至少目前看來是無害的.
  這里存在兩個重要的相互關聯的因素.首先,如此大量的鋅轉移到中國,已經造成了一系列誤導性訊號,就連ILZSG也預估全球鋅市場今年將出現38萬噸的創(chuàng)紀錄過剩.
  ILZSG和國際銅業(yè)研究組織(ICSG)都基于可見數據來計算中國的消耗量,但今年中國進口的大部分鋅都進入了看不見的庫存.而實際上,過剩的鋅仍然呆在那里,而且可能比市場預估的還要多.
  第二,LME鋅價格對庫存下降等當前的"表面"多頭訊號反響越強烈,則未來重現過剩的風險就越大.
  中國今年可以不用再繼續(xù)進口鋅.鋅流入中國,僅僅是因為今年稍早進行套利操作可以獲利.之所以有大量的鋅停留在中國,也僅僅是因為有太多的低息資金在追逐金屬這種硬資產.
  如果通過再出口鋅可以獲利,那麼這些鋅就可能用于出口.(完)

責任編輯: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