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控制開采稀有資源
2009年08月12日 10:19 3464次瀏覽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分類: 鎢 作者: 邱林
國土資源部基于資源儲量、現(xiàn)有探礦權、采礦權設置情況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趨勢等因素,4月10日發(fā)出了《關于下達2009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決定對鎢礦、銻礦和稀土礦實行開采總量控制管理,2010年6月30日前,暫停受理鎢礦、銻礦和稀土礦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申請。
該《通知》的出臺,在我國礦政管理史上,是第一次對鎢礦、銻礦、稀土礦實行開采總量控制管理。對鎢礦、銻礦、稀土礦等實行總量控制管理,直接目的是防止過度開采、盲目競爭,促進對這些稀有礦產資源的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
目前我國的稀土礦占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2002年以前,購買我國稀土產品的國家只是集中在日本、美國、法國等少數(shù)幾個發(fā)達國家,目前隨著韓國、日本等國對我國稀土需求的大量增加,從1990年到2007年,我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
難以置信的是,雖然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增加,可出口的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在全球高科技電子、激光、通訊、超導等材料呈幾何級需求的情況下,我國生產的稀土產品價格并沒有水漲船高。一些稀土生產企業(yè)稱,按照目前的價格,他們的利潤一般在1%至5%之間,最高也只能達到5%左右的利潤。
這說明,我國稀土產品出口正在面對著難以忍受的尷尬:一方面,我國稀土產業(yè)在世界創(chuàng)造了資源儲量、生產量、銷售量、消費量多個“第一”,另一方面,在絕對的市場優(yōu)勢下,我國稀土卻只賣出了個“土價錢”。在發(fā)達國家先后將稀土視為戰(zhàn)略資源,并有所行動的時候,我國的稀土產品只被看作是換取外匯的普通商品。
實際上,我國每年鎢礦、銻礦、稀土礦以及產品50%以上賣到國外市場,獲得的利益與其資源的獨有性和稀缺性是不成正比的。換句話說,我們正在不惜消耗稀有資源,犧性我們以及我們子孫后代的利益,努力為別人做“嫁衣”,這實在是得不償失。應該看到,近年來,國內鎢礦、銻礦、稀土礦以及產品需求不斷升溫,加上大量出口,使鎢礦、銻礦、稀土資源儲量正在“加速度”銳減。
有資料顯示,按照目前的開采水平,再過30至50年,我國將從鎢礦、銻礦、稀土礦的資源大國變成小國。世界最大稀土礦白云鄂博礦藏將可能在30年內消失,有“世界鎢都”之稱的江西贛州礦藏也將在20年內開采殆盡。如果我們對鎢礦、銻礦、稀土礦過度開采,或者大量出口,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稀有資源短缺將成為我國工業(yè)將來發(fā)展的重要瓶頸,甚至危及國家的產業(yè)安全。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稀土礦儲量大國。為保護這些資源,該國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目前已經被封存起來,美國鉬公司也已基本停產,從我國大量進口稀土產品,并不斷加大其庫存量。由于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低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發(fā)達國家也效仿美國,近年來紛紛限制或停止開發(fā)本國稀土礦,轉而從我國進口。目前國外市場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產品均來自我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不僅購買我國的鎢礦、銻礦、稀土礦初級產品,而且還大規(guī)模在我國鎢礦、銻礦、稀土礦資源區(qū)投資設廠。目前僅內蒙古就有近10家外資稀土加工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在當?shù)卮罅抠I入稀土原料和稀有金屬,簡單加工后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儲備,成功地規(guī)避了我國出口配額限制。由此,我國所實施的稀有資源產品配額制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
現(xiàn)在是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表明我國稀有資源被過度開發(fā)的呼吁已從民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而國家的關注的意義至少有以下幾點,其一,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不可再生的鎢礦、銻礦、稀土礦資源,從根子上杜絕地方企業(yè)或個人無序開發(fā);其二,解決產業(yè)整合,淘汰生產效率不高、資源開發(fā)浪費嚴重的小企業(yè),淘汰過剩的生產能力;其三,為鎢礦、銻礦、稀土礦科技爭取技術開發(fā)、升級的時間。
責任編輯: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